非洲人口最多的地区
西部非洲是指非洲西部地区,指非洲大陆南北分界线和向西凸起部分的大片地区,东至乍得湖,西濒大西洋,南濒几内亚湾,北为撒哈拉沙漠,包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佛得角、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布基纳法索、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贝宁等16个国家,又称西非地区。联合国将非洲分为北部非洲、中部非洲、东部非洲、南部非洲和西部非洲5个次区。西非地区面积638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9亿,占非洲人口近40%,是非洲5个次区中人口最多的。
西非自北向南有撒哈拉沙漠、苏丹草原、上几内亚高原(几内亚东南部及塞拉利昂、科特迪瓦北部)、富塔贾隆高原(几内亚中西部)、包奇高原(尼日利亚中部)、沿海平原(尼日利亚南部、贝宁南部、加纳南部沿海)等;西非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中部是热带草原气候,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非地区森林、矿产、水资源丰富,尼日尔河是西非最大河流。
西非地区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以前,曾建立过加纳古国、马里王国、桑海王国、贝宁王国等,15世纪后葡萄牙、法国、英国、德国等殖民者先后入侵西非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及殖民地,至20世纪中期西非地区建有英属黄金海岸(今加纳一带)、英属尼日利亚(今尼日利亚)、法属西非(今塞内加尔、尼日尔、马里、几内亚、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贝宁等)、德属多哥(今多哥)、英属冈比亚(今冈比亚)、英属塞拉利昂(今塞拉利昂一带)、葡属几内亚比绍(今几内亚比绍)、葡属佛得角(今佛得角)等殖民地(或保护国);二战后西非各殖民地纷纷开展独立运动,1957年加纳率先独立,几内亚于1958年独立,1960年尼日尔、科特迪瓦、塞内加尔、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贝宁、多哥等8国独立,1961年塞拉利昂独立,1973年几内亚比绍独立,1975年冈比亚获独立,1975年佛得角从葡萄牙殖民统治中获独立。
1975年除毛里塔尼亚外的所有西非15个国家建立了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简称西共体),西共体执行机构——西共体委员会总部设在尼日利亚的阿布贾,西共体投资和开发银行总部设在多哥的洛美。1994年塞内加尔、马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贝宁、多哥、科特迪瓦七国组建了西非经济货币联盟,之后几内亚比绍也加入该联盟;西非经济货币联盟下设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和西非开发银行(总部均在洛美),发行使用统一货币——“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简称西非法郎)。
西非16国面积大于100万平方千米的国家有马里、尼日尔、毛里塔尼亚,小于10万平方千米的国家是塞拉利昂、几内亚比绍、冈比亚、多哥、贝宁和佛得角。从人口看,除尼日利亚为近2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2000万以上的国家有加纳、科特迪瓦和尼日尔,人口1000~2000万的有布基纳法索、马里、塞内加尔、几内亚和贝宁,人口在100~1000万之间的有毛里塔尼亚、利比里亚、多哥、塞拉利昂、冈比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人口最少,仅55万。西非16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仅有佛得角、加纳两国为中等发展水平国家(人类发展指数在0.55~0.699),其余14国都是低发展水平国家(人类发展指数低于0.55);西非地区有贝宁、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毛里塔尼亚、马里、塞拉利昂、尼日尔、塞内加尔、多哥、布基纳法索、利比里亚等12国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2019年全球共有47个世界最不发达国家)。
黑非洲巨人——尼日利亚
位于西非东南部的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简称尼日利亚,西邻贝宁,北与尼日尔、乍得相邻,东与东南与喀麦隆相邻,南濒几内亚湾,面积92.38万平方千米,人口1.959亿(2020年1月),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有20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是豪萨富拉尼族、约鲁巴族、伊博族等,99%是黑人,另有少量的英国人、印度人等;尼日利亚一半居民信伊斯兰教,40%居民信基督教。
尼日利亚地形多样,中部有包奇高原、东部边境为山地,南部沿海是平原;全国大部分是热带草原气候,总体高温多雨,西非最大河流尼日尔河及其最大支流贝努埃河流经该国大部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黄金、铁矿石、煤炭、沥青、石灰石、石膏、岩盐等储量巨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居非洲第二、世界第十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八,已探明的天然沥青储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三,已探明煤炭储量居非洲第二。
尼日利亚是非洲古国,10世纪约鲁巴族就在尼日尔河下游建立了伊费王国、贝宁王国等,14~16世纪北部地区是桑海王国一部分,1472年葡萄牙人入侵南部沿海,16世纪中叶英国人入侵,191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尼日利亚殖民地与保护国,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1963年建立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尼日利亚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迅速发展起采油、炼油、天然气液化、电力、钢铁、纺织、汽车装配、水泥、建材、木材加工、食品等现代工业,成为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国,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因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而有“黑非洲巨人”之称。尼日利亚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主要生产木薯、玉米、高粱、水稻、花生、棉花、棕榈油等,其中木薯产量世界第一,花生产量世界第三(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棕榈油产量世界第五(仅次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哥伦比亚),但由于庞大的人口,粮食尚不能自给。目前尼日利亚人均GDP是2229美元(2019年),居西非16国第3位(仅次于佛得角、科特迪瓦)。
尼日利亚第一大城市是位于几内亚湾沿岸的拉各斯,是尼日利亚的经济中心,人口800多万,是西非地区最大的城市;拉各斯也是西非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郊区的穆尔塔拉●默罕默德国际机场是非洲十大最繁忙机场之一;拉各斯入选《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列世界各城第133名、非洲各城第4位(在约翰内斯堡、开普敦和开罗之后)。
阿布贾(又称联邦首都区)是尼日利亚于1991年迁入的新首都,位于该国地理中心,城市规划整齐,建筑宏大,国家清真寺是阿布贾城市地标;阿布贾于2019年入选《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列第463名。尼日利亚北部的工商重镇和文化中心卡诺是一座历史古城,曾是西非穿越撒哈拉沙漠通北非、东非进行骆驼商队贸易的交通要塞,素有“沙漠港口”之称,现有人口200万;卡诺在世界知名度较高,入选《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列第238名。
西非唯一阿拉伯语国家——毛里塔尼亚
位于西非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毛里塔尼亚是一个以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之一,也是西非16国中唯一没加入西非经济共同体的国家。毛里塔尼亚是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的简称,西濒大西洋,北部与阿尔及利亚和西撒哈拉接壤,东南与马里为邻,南与塞内加尔相望,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千米,人口454万(2020年1月),平均人口密度仅每平方千米4.2人,是西非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毛里塔尼亚人口构成明显不同于西非其它国家,具有阿拉伯—柏柏尔血统的白摩尔人(白种人)占总人口30%,具有阿拉伯语言文化传统的黑摩尔人(黑种人)占40%,非洲黑人(黑种人)占30%。
毛里塔尼亚大部分是海拔300左右的低高原,大西洋沿岸为平原,西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塞内加尔河流域为热带草原气候,2/3是沙漠;矿产资源有铁矿石、铜矿、石膏、石油天然气等。毛里塔尼亚经济落后,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均GDP1677美元(2019年);主要经济支柱是铁矿开采和渔业,主要出口商品是铁矿砂和渔产品。
毛里塔尼亚首都及最大城市是大西洋沿岸的努瓦特肖特,原来是一个仅200人的小渔村,1958年被定为毛里塔尼亚首都后开始建设,如今已成为一个有60多万人口的新兴港口城市。
花生之国——塞内加尔
位于非洲大陆最西端的塞内加尔面积19.67万平方千米,人口1629万(2020年1月)。塞内加尔地形以平原为主,东部和东南部有丘陵高地;热带草原气候分明显的旱、雨季,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塞内加尔河自东向西流贯南部。
塞内加尔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经济落后,人均GDP1446美元(2019年),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塞内加尔全国耕地的1/3用来种植花生,另种植棉花、高粱、玉米、木薯等,是世界主要的花生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目前花生产量在非洲排名第3位(仅次于尼日利亚和苏丹),在世界排名第8、9位,2000年塞内加尔花生产量是106万吨、2014年为67万吨,花生产量波动很大。花生也是塞内加尔最大宗出口商品,是世界最大的花生出口国之一,有“花生之国”之称。
达喀尔是塞内加尔首都及最大城市,位于西非大陆最西端的佛得角半岛上,当大西洋航线要冲;郊区的达喀尔桑戈尔国际机场是非洲最繁忙的十大机场之一,是欧洲与南美洲之间重要的中转机场。达喀尔面积547平方千米,人口363万(2018年),在世界知名度很高,入选《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列第371名。距达喀尔20多千米的塞内加尔著名旅游景点——玫瑰湖是举世闻名的“巴黎——达喀尔”汽车拉力赛的终点站。
可可之国——加纳
加纳早在公元3世纪就建有加纳古国,11世纪鼎盛时期国土占据今加纳北部、马里、布基纳法索一带,1471年起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殖民者相继入侵加纳沿海地区,1897年全部沦为英国殖民地“黄金海岸”,1957年独立,改名加纳共和国。加纳面积23.85万平方千米,人口2946万(2020年1月),人口数量居西非第二位。加纳北部是热带草原气候,南部沿海是热带雨林气候,适合可可、咖啡、油棕榈的种植;19世纪加纳开始种植可可树,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可可豆生产、出口国;目前仍是是世界第二大可可豆生产国,有“可可之乡”的美称,加纳国徽上就有可可树的图案。加纳黄金储量丰富,总蕴藏量超20亿盎司,按每年开采270万盎司计算,可连续开采700多年;加纳人淘金已有数千年历史,过去曾被称为“黄金海岸”。
加纳独立以来经济发展较快,现在经济规模仅次于尼日利亚居西非第二。人均GDP2202美元(2019年),现为西非两个“中等发展水平国家”之一。加纳传统出口商品是黄金、可可和木材,可可的产量在上世纪70年代曾居世界首位,现在也是世界第二大可可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加纳的旅游业、采矿业(黄金、石油、锰矿、钻石开采)、制造业(可可加工、纺织服装、水泥、食品等)成为加纳主要经济支柱。加纳对境内最大河流沃尔特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开发,兴建了阿科松博大坝,形成面积8000多平方千米的沃尔特水库,这是目前世界面积最大的水库。
加纳最大城市是几内亚湾北岸的阿克拉,是加纳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及最大的港口,人口234万(2017年)。阿克拉有500多年建城史,1876年成为“黄金海岸”(英属殖民地)的首府,1957年后至今为加纳首都。阿克拉著名建筑有恩克鲁玛陵墓(恩克鲁玛被称为加纳之父,加纳第一任总统)、独立广场、加纳国家剧院(由我国提供贷款开工援建,作为礼物送给加纳)、阿克拉国家会议中心等 ;阿克拉在世界知名度很高,入选《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列第156名。
岛国佛得角
佛得角共和国简称佛得角,位于北大西洋的佛得角群岛上,东距非洲大陆最西端的佛得角(塞内加尔境内)500多千米,由圣地亚哥岛、福古岛等十多个岛组成,国土面积只有4033平方千米,是西非16国面积最小的国家。佛得角群岛在葡萄牙人到来前无人居住,1456年葡萄牙人来到此群岛,看中这里是非洲外海,便于转运、贩卖黑人奴隶,1495年建立了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1951年成为葡萄牙海外省,1975年独立,首都是普拉亚。佛得角现有人口55.3万(2020年1月),是西非16国人口最少的国家;70%是克里奥尔人(来自巴西的黑奴与葡萄牙白人的混血后裔),28%是非洲黑人,90%以上人信奉天主教,以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佛得角经济以旅游业、渔业为支柱,能出口船用燃油、服装、冻虾、金枪鱼罐头等,人均GDP3603美元(2019年),居西非16国首位。
西非人口第三大国——科特迪瓦
在几内亚湾北岸的科特迪瓦是西非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现有人口2490万(2020年1月)。科特迪瓦在1960年独立前叫象牙海岸,曾是法国殖民地。大象在科特迪瓦是力量的象征,在该国国徽上就绘有非洲大象。科特迪瓦面积32.25万平方千米,北部是热带稀树草原,南部沿海是热带雨林,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以石油、铁矿石较丰富。科特迪瓦经济以农业和制造业为经济支柱,上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惊人,被称为“非洲经济样板”,人均GDP2286美元(2019年),仅次于佛得角居西非16国第二位。制造业以可可豆加工、棉纺、炼油、建材、木材加工为主。农业以生产可可、咖啡、棕榈油、腰果、玉米、高粱、水稻、木薯、香蕉、菠萝、木瓜为主,是世界最大的可可豆生产国,种植可可有100多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超过加纳而成为世界最大可可豆生产国,近年来产量在170万吨左右,占全球可可豆总产的40%左右;科特迪瓦咖啡豆产量居非洲第三位(仅次于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棕榈油产量居非洲第三位(仅次于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科特迪瓦主要出口商品是可可豆、咖啡豆、石油、木材、棕榈油、天然橡胶、棉花、香蕉菠萝木瓜等热带水果。
科特迪瓦最大城市是位于几内亚湾沿岸的阿比让,始建于1903年,1934年成为法属象牙海岸的首府,1960年至1985年是科特迪瓦共和国首都,现为该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海港,是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港是科特迪瓦和马里、布基纳法索等内陆国最大的进出海港口,建有西非地区最大的集装箱码头。阿比让有人口429万(2019年),是西非地区仅次于拉各斯的第二大城市,在世界知名度很高,入选《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列世界各名城第154名、非洲各名城第6名(排在约翰内斯堡、开普敦、开罗、拉各斯、阿尔及尔之后)。
科特迪瓦首都亚穆苏克罗建于1983年,现有30多万人口。该市地标建筑是和平圣母大教堂,是一座建于1985~1989年的罗马天主教次级圣殿,号称世界最大教堂,面积3万平方米,长195米,高158米,内设有7000个座位和11000个站立位,可供18000名信徒同时礼拜,许多建筑材料如大理石、花窗玻璃都从意大利、法国进口,耗资3亿美元。
科特迪瓦十分重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西非地区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科莫埃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就建在科特迪瓦东北部,面积95万公顷,主要保护狒狒、白眉猴、黑猩猩、豹、非洲狮、非洲大象、非洲水牛、非洲水羚羊、牛油树、榄仁树等珍贵动植物资源;1983年科莫埃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科特迪瓦南部的塔伊国家公园占地33.5万公顷,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及黑猩猩、倭河马、绿疣猴等珍贵动物,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铝土王国——几内亚
位于西非西部的几内亚,北邻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和马里,东与科特迪瓦、南与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接壤,国土面积24.59万平方千米,人口1305万(2020年1月)。几内亚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部为平均海拔900米的富塔贾隆高原,该高原有“西非水塔”之称,是西非三大河流——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和冈比亚河的源头。几内亚的铝土矿、黄金矿、铁矿、钻石矿储量丰富,铝土矿的已探明储量74亿吨,占全球铝土矿总量的1/4以上,是世界铝土矿储量最大的国家,有“铝土王国”之称。
几内亚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以前曾是加纳王国、马里王国的一部分,15世纪葡萄牙人来此建立殖民据点,1893年成为法属几内亚,1958年脱离法国殖民统治获独立。几内亚经济落后,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均GDP1064美元(2019年);主要经济支柱是采矿业和农业,是世界第三大铝土矿生产国(年产铝土矿4000多万吨)和世界最大的铝土矿出口国。
几内亚首都及最大城市是濒临大西洋的科纳克里,1895年由法国人建立,现在是几内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西非重要深水港之一,可泊万吨级海轮,大量输出铝土矿、铁矿砂。科纳克里是西非著名城市之一,有人口200多万。
历史悠久的古国——马里
马里共和国位于西非西北部,西非最大河流尼日尔河上中游;11世纪是加纳王国的一部分,13世纪后成为强盛的马里王国、桑海王国的中心,1895年沦为法属苏丹(法国殖民地)。马里王国又称曼丁戈王国,兴起于13世纪,17世纪灭亡,是西非中世纪强大的伊斯兰教王国,16世纪全盛时期的版图西抵大西洋沿岸(今塞内加尔)、东达尼日尔河中下游(今尼日尔西北部),北至撒哈拉沙漠,南到西非热带雨林,定都于尼亚尼(今马里古城康巴加附近);桑海王国兴盛于15~17世纪,首都在今天马里东部的加奥。加奥是千年古城,有桑海王国阿斯基亚王朝开创者默罕默德杜尔为自己修建的阿斯基亚陵墓,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马里北部尼日尔河北岸的通布图(旧称廷巴克图)是千年古城,14世纪以来是马里王国、桑海王国的文化贸易中心,15世纪的廷巴克图是西非地区最大的商贸和文化中心,与巴格达、开罗、大马士革同为伊斯兰世界文化学术中心之一,有“荒漠中的女王”之称;廷巴克图古城于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马里中部城市莫普提西南90千米、尼日尔河与大支流巴尼河交汇处有一建于公元8世纪的古城——杰内古城,它以独特的摩尔式建筑和灿烂的伊斯兰文化而驰名于世;建于14世纪的杰内大清真寺是苏丹建筑艺术与撒哈拉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100根粗大的四方体泥柱支撑着祈祷大厅屋顶,高大宽阔的寺门十分壮观,整个建筑全部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和椰树树枝为骨架建造而成,以杰内大清真寺为代表的2000座古建筑构成的杰内古城在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马里国徽上就绘有杰内大清真寺图案。
马里国土面积124.1万平方千米,是西非面积第二大国;人口1910万(2020年1月),8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马里经济以农牧业为主,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人均GDP仅890美元(2019年)。
马里首都及最大城市是巴马科,坐落在马里西南部尼日尔河上游,人口近300万,是非洲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因靠近撒哈拉沙漠,日照强烈,是西非最热的城市之一。巴马科也是马里的交通枢纽,有铁路西通大西洋沿岸的达喀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