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崔颢(hào)(约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出身于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
开元十一年(723年),崔颢中进士,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后历任校书郎、监察御史、太仆寺丞等职。
开元十三年(725年),崔颢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向宰相张说推荐过樊衡,此时所任官职不明。
开元十八年(730年)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之间,崔颢曾在河东节度使军中代州都督杜希望手下任职,曾前往定襄郡进行纠察,亲断刑狱。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崔颢担任扶沟县尉,其官位一直不显。
天宝初年(742年-746年),崔颢为太仆寺丞,后游历天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河东,最后到东北。
天宝九载(750年),崔颢在监察御史上,后升为司勋员外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
天宝十三载(754年),崔颢卒于任上,时年五十岁左右。
第一首《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是一首唐代诗人崔颢的七言律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时的感受和思绪。
这首诗以传说中的仙人乘鹤而去为开头,借以表达对古人的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接着,诗人描绘了江天相接的壮丽景色,以及汉阳树木和鹦鹉洲的清晰细致,展现了诗人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情感。
最后,诗人以日暮时分的江上烟波为背景,抒发了自己的乡愁之情,点出了诗的主题。
这首诗语言平易而富有韵味,结构紧凑而富有变化,情景交融而富有意境,是一首名垂千古的佳作。下面是对这首诗每句的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两句是首联,写出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时的第一印象。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或费文祎,他们曾在黄鹤楼乘鹤飞升,留下了美丽的传说。
此地指黄鹤楼所在之地,也就是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
空余表示只剩下,暗含着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感慨。黄鹤楼是因仙人驾鹤而得名的建筑,也是诗人游览的目的地。
这两句用了三个“黄鹤”和两个“空”字,重复强调了仙去楼空的主题,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空寂寥落的氛围。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两句是颔联,写出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时所见的景色。
黄鹤一去不复返表示仙人驾鹤飞升后再也没有回来,也暗示了古人不可见之憾。白云千载空悠悠表示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荡,也表现了世事茫茫之慨。
这两句没有苛求对仗工整,而是自然流畅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同时,这两句也为下文描写江天相接的景色作了铺垫。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是颈联,写出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时所见的江南风光。
晴川指阳光照耀下的长江水面,历历表示清晰可见。
汉阳树指汉水北岸的树木,也是武汉市汉阳区的由来。
芳草萋萋表示沙洲上的草木茂盛生长。鹦鹉洲指江中一座沙洲,因东汉末年文人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
祢衡后被江夏太守黄祖杀害于此,故又称祢衡洲。
这两句对仗工整,音律谐美,绘出了一幅色彩鲜丽,形象优美的图画。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是尾联,写出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时的乡愁之情。
日暮表示黄昏时分,也是诗人登楼的时间。乡关指家乡的关口,也是诗人思念的地方。
何处是表示哪里才是,也表达了诗人的迷茫和无奈。
烟波江上表示江面上烟雾缭绕,也形容了诗人的心境。使人愁表示让人感到烦闷,也点出了诗的主旨。
这两句以一“愁”字收尾,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时的心情,同时也和开篇的暗喻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圆环。
第二首《行经华阴》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行经华阴》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山水行旅诗,写他在华山上俯瞰长安城的感受,以及对仙道的向往。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古迹和历史典故,使得山水景色与人文气息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壮丽神奇的画卷。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岧峣(yáo):山势高峻的样子。太华:即华山。咸京:即咸阳,今陕西西安。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
这两句写诗人在华山上俯视长安城的景象,用“岧峣”形容华山的高耸险峻,用“俯”字表现出诗人的高处不胜寒之感。
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长安城中的名利场所的不屑一顾。
用“天外”来修饰“三峰”,则显示出华山的超凡脱俗和仙气缭绕,以及诗人对仙道的向往和敬仰。
用“削不成”来形容“三峰”的造型,既突出了其自然奇特,又暗含了人力无法与天工相比的意思。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武帝祠:指汉武帝刘彻在华山上修建的祠堂,用来祭祀太一神。仙人掌:指华山上最高最险的一座峰,因形似仙人掌而得名。
这一句写诗人在华山上看到的天气变化,用“云欲散”和“雨初晴”来描绘出一幅晴雨交替、云雾缭绕的美丽画面。
同时,也借用了“武帝祠”和“仙人掌”这两个神话古迹来增添诗中的历史感和神秘感。
武帝祠是汉武帝求仙不得而留下的遗迹,仙人掌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这两者相对照,既表现出诗人对汉武帝求仙失败的惋惜和同情,又表现出诗人对仙人掌上仙境的向往和羡慕。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河山:指黄河和华山。秦关:指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汉畤(zhì):指汉文帝刘恒在雍县(今陕西西安)修建的祭坛。
这两句写诗人在华山上看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遗迹,用“北枕”和“西连”来表达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和了解。
同时,也借用了“秦关”和“汉畤”这两个历史典故来增添诗中的气势和情感。
秦关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的防御工程,象征着秦朝的雄才大略和铁血暴政。
汉畤是汉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象征着汉朝的文治武功和仁政爱民。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路旁:指行经华阴的路上。名利客:指追求名利的人。何如:比如何,怎么样。此处:指华山。学长生:指修炼仙道。
这两句写诗人在华山上对路上行客的反问和感慨,用“借问”来表达出诗人的不屑和讽刺,用“名利客”来表达出诗人对追求名利者的轻视和鄙夷。
同时,也用“何如”来表达出诗人的自问自答和自信,用“此处”来表达出诗人对华山的喜爱和留恋。
用“学长生”来表达出诗人对仙道的向往和追求,也暗示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和超脱。
第三首《入若耶溪》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入若耶溪》是南朝梁王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了诗人在若耶溪上游玩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发的归隐之思。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这两句写诗人乘着一条大船,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漂荡,水天相接,一片宁静。
一个“何”字,表达了诗人的惬意之情;一个“共”字,把天空和水面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和谐的景象。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这两句写诗人眺望远处的山峰和近处的水流,用对比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色彩感。阴霞是指山北面的云霞,阳景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
“生”和“逐”两个动词,赋予云霞和阳光以生动的形象,仿佛它们也在欣赏着美丽的溪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两句被称为“文外独绝”,是写诗人听到的声音,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蝉噪和鸟鸣并不破坏寂静,反而衬托出林间和山中的清幽之气。这两句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万物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两句是诗人由景生情而抒发心中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的向往。此地指若耶溪这样美好的地方,动归念指激发了他想要回到故乡或隐居山林的念头。
长年悲倦游指他多年来在外奔波而感到悲伤和疲惫。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写出了若耶溪的秀丽风光和诗人的高洁情怀,创造了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总结:崔颢的诗风在不同阶段有明显变化。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和妇女生活,诗风较轻浮,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侧面;后期以边塞诗为主,诗风雄浑奔放,反映边塞的慷慨豪迈、戎旅之苦。
崔颢的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
最为人称道的是《黄鹤楼》,曾使李白叹服。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崔颢的《黄鹤楼》诗是唐人七律第一。直到明清,崔颢的评价都一直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