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西周时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两次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这件事的结果就是:心爱的妃子笑了,但周幽王失去了诸侯的信任。当犬戎大举进攻时,没有人来救他,西周王朝覆灭。
在这个故事中,周幽王点燃的烽火台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据记载,长城全长6300公里,平均高度7.8米。有人可能会问,这么高的长城,除了古代可以点燃烽火,还能做些什么呢?
1912年,《真理画报》开设的专栏中讨论过: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也曾对修建长城表示不屑。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长城是奢侈浪费的,认为它没有存在的价值。那么,长城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7.8米的长城究竟阻止了什么?
说到长城,最先能想到的就是秦始皇时期的“孟姜女哭长城”。但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城就已经开始修缮了。虽然那时修建的长城相对较短,但也起到了抵抗胡人的作用。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攻打匈奴后,接连修筑了绵延千里的战国长城。
从表面上看,除了耗费人力物力,长城没有任何作用。不过,从地理上看,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秦长城,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的分界线基本一致。这说明长城在地域和气候上分割了农耕与游牧的界线。
它把中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肥沃的农业种植区;另一部分是贫瘠的游牧土地;同时,它把胡人和中原人彻底分开。
在古代,游牧业的发展不如农业好。一旦发生雪灾,靠牛羊肉为生的牧民们将无所事事。但只要储存得当,即使发生自然灾害,农业区的农民也能生存。
而且长城不仅保证了两大经济文化体系的和谐发展,还促进了两大畜牧业和农业的交流与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多样性。
同样是中原和匈奴分割线的长城,虽然只有7.8米,却能挡住所有的战车,这使得胡人的攻击力减弱,让胡人对中原不再构成威胁。
正因为带有侵略攻击性的匈奴人,在长城的抵御之下无法跨足,所以转战欧洲。而当时的西方国家并没有像长城那样的建筑。因此面对匈奴人的进攻只能被迫战斗。所以现如今许多西方学者吐槽,中国的长城把古代的欧洲害惨了。
无论如何,长城的作用和意义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军事工程,已经屹立了几千年,它给中原带来的利益和保障应该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