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释义]形容作品写得非常好,再读多少遍也不使人厌倦。
[典故出处]北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
成语故事
安惇,字处厚,北宋广安(今四川省广安县)人。大约在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安惇贡举未遂,准备离汴京(今河南开封),西归广安。当时苏轼在汴京任职,便写下了这首送别诗。全诗十六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揭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戏。
狂谋谬算反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挨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这首送别诗,可谓别开生面。作者对送别的落第之人,不是直接劝慰,只是用自己为官十年不得意的种种遭遇,对其进行语重心长的安慰。
全诗只在前四句里赞扬了安惇是个善于熟读深思的人,并说不要因落第懈怠学业外,接着便讲了自己为官十年的经历和认识,认为做官也不见得是件好事,是得是失,难以估计。
这也反映了苏轼的失意怅惘的心情。全诗以真挚的感情、委婉的语言真切地打动了众人。

诗的前四句的大意是:书读百遍也不算多,对于你这个善于熟读深思的人来说,自然是会懂得这个道理的。
将来做官恐怕是难免的事,如果今日只闲散游息,不读书上进,将来名宦也是追求不到的。
后来,“旧书不厌百回读”这句诗,被简化引申为“百读不厌”这个成语。
启示
小朋友们百读不厌不仅是说读书刻苦勤奋、精读领悟,也是说阅读的书目的应该是含义丰富的经典著作,才能经得起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对于当下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现在读书,谈不上百读,只是泛泛而读,还少精读。如果能够学习古人的智慧,选择经典著作,百读不厌,这样才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