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首页 > 常识 >

塔克拉玛腹地的世外桃源 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8 09:25:01    


1895年,瑞典籍探险家斯文·赫定曾沿克里雅河北上,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对通古斯巴孜特作过考察,发现了丹丹乌里克和喀拉墩古城。1900年,他发现了楼兰古城。

几年后,英籍探险家奥利尔.斯坦再次来到通古斯巴孜特,进一步发掘了喀拉墩古城,而且对通古斯巴孜特土著居民做了人种学测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19世纪20年代未,学者黄文弼随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对喀拉墩古城作了考察,在通古斯巴孜特留下了中国科学家的足迹。

19世纪50年代,于田县政府派出工作组前往考察,询问当地居民这里是什么地方?老乡说,是达里雅(意为河流)布依(意为河岸),于是,通古斯巴孜特便有了一个新的地名达里雅布依,俗称大河沿。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脉,纵贯新疆于田,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沿河生长着大面积的胡杨、红柳和芦苇等荒漠植被,至达里雅布依枯竭。

克里雅河孕育出达里雅布依这片生命绿洲,孕育出在达里雅布依生活的,现在世界已知仅存的在荒漠中生存的克里雅人,达里雅布依已形成自己的文化。

克里雅人的历史是个迷,没有史料记载。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山进入了新疆;另一说法是克里雅人原来就是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种说法是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的古楼兰人的一支。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来自哪里。

2016年10月12日下午,来清一行3人从新疆于田出发。行驶一个多小时之后,路的末端是个检查站,再向前便没有路了。

他们的车子沿克里雅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一路向北,满眼都是连绵起伏的沙丘,沿途人迹荒芜。车子如过山车一般,有几次越野车没能冲过沙梁子,人需要从车上下来减重,空车翻过去。

在沙漠中行驶了8个小时,次日凌晨到达达里雅布依。

没到过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大;没到过达里雅布依,不知道地广人稀的真正含义:15000多平方公里的达里雅布依乡居住着280多户人家,总人口仅1300多人。

孩子还在哺乳期,睫毛和眼睑上粘着沙土,睫毛看起来很浓密

达里雅布依早晚温差大。那几天,白天有20几度,晚间在零度左右,他们盖着厚棉被还觉得冷,没有取暖设备,屋子也透风。

寒冷时,村民们依靠点燃枯死的胡杨木取暖。

达里雅布依村民依靠太阳能板发电,能维持照明和手机充电。在村民家里没看到电视机,街上食杂店里有一台。在达里雅布依,只有机站附近手机才有信号,更不用说网络。

克里雅人没有什么休闲活动,晒太阳、睡觉和发呆是他们的日常,再加上居住分散,只有在节日、红白喜事和做礼拜时,才能聚在一起聊聊家常。

沙漠干旱少雨,透风透光的木草屋是克里雅人的居所。他们就地取材,用枯死的胡杨木做桩柱和房梁,树枝和红柳扎成排墙,房顶上铺上厚厚的芦苇,芦苇上边再加盖一层河泥。

住人的房子周围墙上涂抹一层从河道取来的河泥,地面用沙子堆起30多厘米高的土台,土台加水夯实,在土台上铺上毡垫、毛毯或布毯,这就是床了。

房子周围墙上挂上地毯或者花色墙布做装饰,房门多是用木板或是半根粗大的空心胡杨木做成。

每户人家的院子里都有个压把井,原来3、4米深就可以出水,现在要7、8米甚至10几米了。

井水是苦咸的,克里雅人每顿饭就的药茶,可以有效降低水的苦咸味。

达里雅布依水资源匮乏,村民们不洗澡。

“大十字”街是达里雅布依的中心区域。这里有两三条小街,平日沙街冷冷清清,街道没有硬化。一条30米长的小街是这里的商业街,街上有饭馆,修理铺,杂货铺……

有米面油盐等一些基本日用品。因为货物都是从县城运来,因此,这里货品价格要高出县里2-3成。

这里居住着十几户人家,其他村民散住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

克里雅人依然保持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很多人至今未走出过达里雅布依。放牧和采挖大芸仍是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村民们一般吃完早饭去放羊,带块库麦其再带点水算作午饭,傍晚把羊赶回来。村民采挖大芸,大芸也越来越少了。

克里雅人年长的女性,头戴白纱长头巾,重要的场合还要戴"太里拜克"小帽,帽子顶端是彩色缎面,下沿用羊羔皮作成,做工很讲究,远看宛如一朵小花,精巧别致。

"太里拜克"小帽作为世界上最小的帽子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克里雅人家没有灶台,在地中间挖一个深十几公分、长宽各约一米的坑,坑里铺满沙子就是炉灶。在沙子上点燃枯胡杨木烧水;水烧开了,坑里的沙子也烧烫了。

再把和好的面粉,摊成圆形面饼,埋入热沙中,沙子凉了饼子也就烤熟了!吹吹灰,擦擦土,就可以吃了,当地人称"库麦其",只偶尔会放入羊肉、皮芽子(洋葱),羊肉还要卖了换粮食。

在达里雅布依的五天里,来清感触很深。克里雅人顽强地适应自然环境,传承着古朴的习俗,生活简单清苦,却有着朴素的幸福感。

他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尊老爱幼,民风淳朴,敬畏自然与祖先。不吸烟,也不饮酒。

孩子们向往读书,读书能离开这里,去过电视里面的生活。孩子们也喜欢玩耍嬉戏,两根木头搭在一起便是跷跷板,一根绳子搭在胡杨木上便是秋千,两只废旧的轮胎也玩的特别起劲儿。女孩子们也爱美。年青人一样喜欢外面的世界。

克里雅人物质生活相对匮乏,但精神世界却知足平和。达里雅布依荒漠化日渐严重,胡杨林成片枯死,沙尘源不断形成,生活环境逐步恶化,生活在这里的克里雅人面临走与留的抉择。

留下,生存条件每况愈下,日益艰难,不知可以维系多久;外迁,又故土难离,虽然政府为他们准备了免费的住房,但现有的生存技能和财富的积累,又让他们很难适应外面的生活节奏。

克里雅人是个勤劳、和善、不富有的族群,我们需要帮助的也许就是当前这一两代人。

真希望能有社会学者、专业人士、慈善机构关注到这个不大的群体,希望有能力的人们能把克里雅人的搬迁做为一项事业、一个项目或者一个工程,给他们一个关于未来的解决方案。

搬迁后的达里雅布依,相信还会保留自然风貌,还会保留人类居住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