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也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失赤子之心的。那么什么是“赤子之心”呢?
赤子之心便是道心,是有道之人的纯正、无善恶、无私无邪之心。它具足智慧、心量、德行。

因为智慧广大,所以能明辨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于是能“灭万年愚”,能“不生烦恼心”。
因为心量广大,所以能包容一切,以平等心对待万事万物。在他看来,他与天地共生,与万物一体。所以能够“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能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够“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因为德行广大,所以他能够无为而行、率性而为、妙行无住,从本性自然流露出来圆满德行,不断“立德、立功、立言”。他无私、无欲、无求、不争,却“天下莫能与之争”,能够“道存天上、名留人间”。

有赤子之心的人是道德高深的,以至于“贪嗔痴”三毒不侵,“酒色财气”四堵墙不围,“怨恨恼怒烦”五毒丸不伤,所以他是自由自在的。他止于至善,所以性定、心静、身安、智慧行道、成就非凡。
难怪老子要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都是叫我们要回归赤子之心啊。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不禁想到“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是叫我们要“开源节流”吧。比如:无事时多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则能“好学近乎智”、“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当我们开启智慧,便能在遇到事情时用智慧解决问题。“修身养性”是“勤修戒定慧”,是“开源”;“清心寡欲”则是“熄灭贪嗔痴”,是“节流”。所以,有利于修身养性的、能滋养身心的道学、圣人之学是可以终身学习的;而会让精气神外泄的,比如:胡思乱想、乱发脾气、拈花惹草、过多交际应酬等,则是应该杜绝的。

当我们性有慧、心能定、身能戒时,我们便能熄灭贪嗔痴,也就能做到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精不妄动、气不外耗了。如此,便能越来越回归我们的赤子之心了吧。
人之初,性本善。愿我们都能见素抱朴、回归赤子之心、复归于婴儿,愿天下一片祥和美好!